图书馆
2018年8月8日《成都日报》:青铜器上的蜀地印记
来源:成都大学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0-11-24 编辑:管理员 浏览数: 【收藏】 【打印】 【关闭】

青铜器上的蜀地印记

 

记者 李雪艳

 

      成都博物馆的“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展”展览力图展现三地的青铜文明在该时期各具特色的发展面貌与辉煌成就。展厅中三地造型相似、文化呼应的青铜器,体现了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证实早在商周时期,秦蜀先民就已开始利用天然的古道进行文化往来。本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魏敏表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早在三千年前已被先民们用脚掌踩开。”

 

        礼器小铜罍:

        最小的罍上带着古蜀文化

 

       如果你不注意观察,还真不易发现展柜中的西周龙纹小铜罍。关中西周国墓地的这个小巧铜罍只有十几厘米高。“大家不要小看它,它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级馆藏文物,也是目前出土的罍中最小的一件。”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黄晓枫介绍,它精美的造型不仅让人赞叹,还让专家们联想到了成都平原出土的铜罍。上世纪50至80年代,四川彭县竹瓦街陆续出土了9件铜罍,其中6件与此罍造型相似。“装饰繁复的盔形器盖,器身的兽面、夔龙、云雷等纹饰,无一不显示着两地的文化联系。”

 

        兵器柳叶剑:

        鱼国墓主人有产自蜀地进口货

 

       展厅中,出土自青白江区的一排蓝绿色的柳叶剑,刀刃依然锋利。这类造型独特的剑极具巴蜀地域特色,不过如果你不仔细核对底下的文字说明,很可能将一旁汉中市出土的柳叶剑也纳入青白江的文物。同时,与它们相隔不远的展柜中,国墓地出土的柳叶剑造型也几乎如出一辙。不仅如此,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铜戈、钺等兵器的形态上,成都、汉中和关中地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鱼国墓地在文献上未曾有过记载,但这里出土的文物和蜀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或者是文化交流密切,或者是族群来往频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书记肖琦还告诉记者,“鱼国墓地在宝鸡共有三处,时间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晚期。除了兵器,墓地中还出土了充满巴蜀特色的尖底罐。”

 

        青铜面具:

        器物的浪漫风格 三地遥相呼应

 

       本次的展品中,还有来自汉中地区城固县和洋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窖藏,这是它们出土30多年来首次这么集中地展出。“为什么说蜀文化与汉中地区关系密切,这些就是实证。”魏敏口中的实证,正是出土于汉中城洋青铜器群的商代青铜面具。凸出的眼球,鼻子凸起有鼻孔、尖尖的双耳并铸有空洞……让成都观众倍感熟悉。据了解,城洋商代青铜面具目前共出土48件,其中人面具21件。“面具这种传统在巴蜀地区是非常常见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就曾出土了大量的面具。”

       不仅如此,作为祭祀的重要礼器之一,铜璋形器和玉璋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和城固、洋县地区都有发现。“可见商周时期,在秦岭、大巴山的重重阻隔之下,三地青铜面具文化遥相呼应,存在一定的文化关联。”魏敏表示。

 

 

温馨提示 x

如果在校外网络访问数据库,请先登陆信息网络中心VPN系统,登录地址:https://vpn.cdu.edu.cn